弘扬刻苦精神 锻造青少年健康人格.doc
弘扬刻苦精神 锻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罗传厚/李友文
【关键词】刻苦精神/弘扬/青少年/人格/锻造,
【摘要】随着物质生活的充裕,青少年受到过分的呵护,会缺乏刻苦精神。本文从我国青少年刻苦精神在淡化的现实出发,指出和分析了刻苦精神是祖国富强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当前对学生进行德育中,我们要注重弘扬刻苦精神,努力锻造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同时,提出了弘扬刻苦精神应当有恰当的要求和正确的方法,而关键又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和家庭的支持配合。
一、问题的提出
事例1:去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课题组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全国首次城市独生子女人格状况调查。这次调查同时在12个大城市的60所学校的3340多名独生子女及他们的家长中进行。调查对象为10~15岁的城市独生子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有五大优点和四大缺陷。其中缺陷之一就是勤劳节俭差:“60%的独生子女从未做或很少做洗碗、洗衣服和做饭等家务,独生子女平均每日只有11.32分钟的劳动时间。同时,独生子女几乎左右了家庭的消费,在零食类、文化用品、保健品及服装、电器方面的消费占到了家庭消费的62.8%。独生子女有过度消费倾向,勤俭节约的意识淡化。”另一个缺陷是成就需要低:“许多独生子女虽兴趣较广,但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往往是浅尝辄止,没有一定的目标和理想,很少渴望在某一方面达到一定高度。”(注:《五大优点需发扬,四大缺陷需改正》,《光明日报》1997年8月3日第2版。)
事例2:1996年,广东省韶关市一中曾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零花钱和日用品的调查:“利是”钱最多的达5000元,手表最贵的是9999元,一双鞋1000元,每月零花钱400多元。家务活不沾边的占60%。(注:韶关市一中政教处:《锻造跨世纪人才的品格》,《师道》1996年第3期。)
事例3:《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所不足2000人的高等学校,每天剩饭菜高达150公斤,更有甚者,竟以馒头充当‘炮弹’戏嬉取乐,有的学生每月零花钱竟达上千元……”(注:韶关市一中政教处:《锻造跨世纪人才的品格》,《师道》1996年第3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刻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且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传统家庭结构改变,独生子女增多,据调查显示,中国的3.2亿个家庭中有20.72%为独生子女家庭(注:《五大优点需发扬,四大缺陷需改正》,《光明日报》1997年8月3日第2版。),他们受到父母及亲朋的过分呵护,已表现出奢侈浪费及放松自我约束等不良现象。21世纪,独生子女在我国人口结构中将占更大的比重,今天的青少年包括独生子女将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设人才。那么,他们健康人格的建立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从上面几个事例中,我们看到随着生活的富裕,许多青少年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刻苦精神在淡化。另据人类学家研究,未来人才标准,以自强、刻苦、创造、竞争四种精神为显著特点。为此,我们要弘扬刻苦精神,努力锻造青少年健康的人格,为祖国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合格乃至优秀的人才。
二、刻苦精神是祖国富强的精神动力和中华民族的灵魂
1.刻苦精神的含义
刻苦,《辞源》上解释为“下苦功钻研”。唐朝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到:“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后来,人们把生活自奉俭朴叫刻苦。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这里讲的刻苦精神,既包括以上的内容,也包括艰苦奋斗,克服享乐主义等内容。
2.刻苦精神是一种先进思想和正确的道德观
作为一种精神,刻苦反映的是人们对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根本态度,也是一种表现人类文明状态的先进思想和正确的道德观。
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创造着物质文明,积淀着精神文明的积极成果,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这一进程却是要人类付出巨大的劳动。因此,刻苦精神是创造人类自己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必然要求和精神动力,是人类文明状态的先进思想的体现。
古人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可见,俭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基础,奢侈是所有恶行的根源。刻苦精神既是创造社会文明的动力,也是个人修身形成健康人格的核心。因为,刻苦精神是一种精神资源,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努力开拓、无私奉献、生活俭朴等思想内容。唯有弘扬刻苦精神,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乃至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
3.刻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历史证明:勤俭兴邦、奢侈衰亡。古代先贤们曾多次地指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中,一直自强不息、艰苦创业,使刻苦精神成为了我们的优良传统,成了民族魂和国魂。
三、弘扬刻苦精神,努力锻造青少年健康人格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健康人格的构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
1.弘扬刻苦精神的意义所在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永远离不开人们艰苦创业的刻苦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们辛勤劳动、奋力拼搏的结果。没有刻苦的精神,不会有美好的今天,更不会有灿烂的明天。
二是弘扬刻苦精神,是我国国情和实现现代化所决定的。“一根竹杆是衣箱,二把稻草铺张床。三块砖头垒个灶,四季长年吃杂粮”仍是粤北石灰岩地区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页。)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精神,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必备的思想条件。因此,弘扬刻苦精神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前提。任何松懈、停顿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发扬勤劳俭朴的情绪,都应该让它远离我们。
三是对青少年而言,弘扬刻苦精神,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有利于增强抗腐蚀能力,克服享乐主义思想。今天的青少年,是明天祖国的栋梁。今天,他们还没有为社会创造财富,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都是国家和人民还不富有的情况下克服许多困难后提供的。因此,弘扬刻苦精神,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品质,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锻炼他们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另外,弘扬刻苦精神,可以有效抵制不良生活方式、腐朽作风的侵蚀,避免走入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误区。
2.弘扬刻苦精神,锻造健康人格
(1)拥有健康的人格,是青少年顺利成长的关键。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注: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0页。)。可见,一个人要拥有健康的人格,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全面整体的人,不应有明显的不合乎社会发展进步的缺陷;持久统一的自我,表现出做人的稳定性;有特色的个人,即有自己的良好的个性特征;社会化的客体。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青少年拥有健康的人格,能确保他们的身心顺利发展,使他们在对待客观事物如对国家、对学习、对劳动、对生活、对别人、对自己等的态度上以及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上,都能与整个社会协调,体现出积极的个人行为趋势。正如全国首次城市独生子女人格状况调查得出的城市独生子女人格状况所表现出的五大优点:珍惜友谊,充满自信、乐观,乐于助人,自我提高需要较强,兴趣爱好广泛。(注:《五大优点需发扬,四大缺陷需改正》,《光明日报》1997年8月3日第2版。)
但是我们也看到,我国青少年(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在人格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弱点,如攻击性强、成就需要低、勤劳节俭差、学习动机扭曲。(注:《五大优点需发扬,四大缺陷需改正》,《光明日报》1997年8月3日第2版。)1996年4月,《家庭》杂志社家庭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基础部和中山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对广州地区四所高校的1099名大学生(其中独生子女391人)调查也发现独生子女在人格上存在着“对父母冷淡、为国家社会作奉献的意识不太强烈、自我约束松弛,对性方面的问题持相当宽容的态度、生活处理能力差”的弱点。(注:郑晨、景怀斌:《走进大学校园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1996年第11期。)
可喜的是,同是在1996年4月,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对年龄在15至35岁的近4000名青年进行了问卷调查,当问及在广州青年的心目中,什么东西最重要时,回答人品、健康、知识及家庭的分别达41.2%、31.3%、31.0%、21.7%,列前四位。(注:涂敏霞、谢惠娟:《广州青年的价值观》,《生力军》1997年第2期。)可见,我们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发扬青少年的人格优点,正视弱点,确保我国跨世纪的一代能拥有健康的人格,承担起建设未来的重任。
(2)弘扬刻苦精神,引导青少年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刻苦是一种勤奋努力、敬职敬业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从大的方面讲,刻苦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和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精神动力;从个人角度讲,刻苦精神则是催己奋发、知难而进的精神动力。怨天尤人、贪图安逸、追求享乐、小进则满等等都是与刻苦精神相背离的。对于在学的青少年来说,我们要发扬刻苦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进取精神,振兴中华的开拓创新精神,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富裕,这种情况更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头脑,更要弘扬刻苦精神。
(3)弘扬刻苦精神,引导青少年加强人生修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弘扬刻苦精神,我们还要把它提高到青少年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青少年是刻苦精神世代相传的希望所在,我们要加强刻苦精神教育,使他们了解不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每一分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刻苦的追求。同时,更重要的是要让刻苦精神内化为他们的一种人生信念、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要具备有益于社会的价值取向,要成为有益于社会的“美玉”,就应该经过刻苦的锻造。为此,青少年在接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化过程中,要以刻苦精神为核心加强人生修养。特别是当今我国正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论国家是否已经富强起来,也不能忘却刻苦精神这一优良传统,而要在弘扬这一精神的基础上,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弘扬刻苦精神,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勤劳节俭,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劳动人民的本色,但今天的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享受着生活的厚待,在这方面的意识淡薄了,甚至出现了过度消费的倾向。当然,我们讲刻苦耐劳,不是要我们的青少年简单仿效古人“安贫乐道”或是吃野菜穿破衣,当苦行僧。而是要求他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米做起,养成一种优良的品质。
3.弘扬刻苦精神应当有恰当的要求和正确的方法
今天,由于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有的人甚至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是可喜的,这与勤劳刻苦并不矛盾。我们在青少年中弘扬刻苦精神,要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首先,要把刻苦当作精神上的追求,在自己的成长过程及以后社会生活中树立起自己的精神支柱,找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其次,要把刻苦当作一种境界,要崇尚节俭和吃苦耐劳,而不是奢侈浪费甚至腐化堕落。
在方法上,则要注意引导,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在具体方法上,则要在细致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多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多进行一些社会调查,让青少年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和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中接受到刻苦精神的教育。如前面提到的韶关市一中在对学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艰苦奋斗德育教育系列活动”就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值得借鉴。他们的做法是:第一个月,发动全体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工厂、学校、农村、企事业单位实地采访、调查,使学生在接触社会、锻炼能力的同时接受了一次在书本上无法获取的知识教育,并让学生撰写出调查报告;第二个月,学校利用班会、演讲、讨论会、辩论赛、写评论文章等形式在全校掀起了“艰苦奋斗大讨论”的热潮;第三个月,学校要求各班级和个人写出具体行动措施和目标并付诸实施。经过这一系列活动,该校学生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4.弘扬刻苦精神,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和家庭的支持配合
邓小平同志说过:“艰苦创业,首先要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带头。”刻苦精神,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素质之一,我们弘扬刻苦精神,同样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作出表率。上行下效,领导干部都具有刻苦精神,对青少年的教育也就有了基础和说服力。
另外,家庭教育对于弘扬刻苦精神,形成青少年健康人格具有重要影响。城市独生子女调查显示,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一般对孩子心理有一定了解,能科学地把自己的行为、言谈与孩子的成长联系起来。父母能冷静地与孩子商量,讨论各种观点,鼓励多于批评,引导启发多于干涉。(注:《五大优点需发扬,四大缺陷需改正》,《光明日报》1997年8月3日第2版。)1996年,北京联大纺织工程学院就大学生成才所受影响的调查也表明,家庭的影响继社会之后占第二位,达36%。(注:转引自《高教研究》周报,1996年第27、28期。)可见,我们要在青少年中弘扬刻苦精神,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还是需要家庭的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这亦是一个重要条件。(论文来源 嘉应大学学报)
|